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论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7

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论文),第1张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如:是非、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行为成为社会公害。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思想造成极大影响。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效。这已成为时代的疾声呼唤。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堪忧

现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成果来之不易。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相当一部分人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他们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有的把家长职位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劣、生活消费的层次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我们曾在中学生中做过调查,当问及他们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时,193%的中学生表示不愿意或基本不愿意,321%的学生认为,人应该及时行乐,不要顾及其他;454%的学生崇拜的是文体明星,崇拜革命伟人的只有246%,个别人追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社会公德方面,有些学生存在着行为和认知上的脱节,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还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限制了人身自由;有的学生对帮助他人和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态度冷漠。针对这种现状,窃以为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

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总是从既定的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出发,并在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成长和发展。尽管人们总是想摆脱旧的传统,抹去旧的烙印,创造新的生活和新的品德,但是又总是无法克服传统的影响。因此,怎样消除传统中消极的东西,弘扬和发挥其积极的方面,就应当成为我们特别研究的课题。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传统一般说来,传统是已经过去了的事物,是长期以来积淀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理中,并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影响和作用的一种现象。传统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整个人类的各种传统中,文化传统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文化传统是对人类在今天以前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一个总称,它的内容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包括从一定价值导向出发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各种思想观念的综合。文化传统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但它又有着自己的核心。文化传统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追求,是贯彻于一切思想的一根主线,即向往美好贬斥丑恶,对人类幸福的渴求和对高尚道德品质的向往。因此,我们在研究传统文化时,要着重研究它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因为在人类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值得我们借鉴、吸收和弘扬的因素和内容,对人类社会继往开来,保持可持续性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顾名思义,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称,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就其最主要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

1、崇尚伦理,自强不息。

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所谓自强不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古人所崇尚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不屈,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同这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2、强调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辨证的思考,有着浓重的思辩传统。

中国先秦的儒、墨、道、法几个最著名的学派,都十分重视理智和智慧,强调人们对真理认识的重要性,以老子和庄子为首的道家学派尤其重视辨证思考。在老庄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一切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绝对中有相对,在相对中又有绝对,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力求从整体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上来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大学》上说:“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这段话比较全面完整系统的表达了儒家对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目的的看法,认为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同时又要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永无止境。

3、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中国人历来喜欢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究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的帝舜时代,这一传统历久不衰,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此后还先后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请小说等几个文学艺术的发展高潮,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三、传统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审美、文化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必然发生激烈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可能遭到淘汰。竞争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上的竞争、科技上的竞争、管理上的竞争、人才上的竞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四、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不论是在今天还是在将来都是具有很高价值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我国,在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人的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这是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结果。市场经济解放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促进了财富的增加,但同时又使人的利己心和贪婪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因而引起了对传统道德的剧烈冲突,出现了世界性的道德水准的下降。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宏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抑制人的利己心和贪欲的膨胀做到克己利人,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

要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是绝对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任何文化都具有继承性,同时也有创新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是一切民族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民族道德建设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要用合乎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优良的道德规范来教育人,从娃娃开始,不断地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合21世纪需要的人才。

    中国古籍是中国上千年历史产生的文化,当然值得我们去阅读了,不只是读,更要好好的读。

  

      虽然看不懂古书,但至少在一个信息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接触到传统皮毛,也能被深深吸引,从而挖掘更深的内涵。近代的白话文大师,都是读古书长大的,胡适鲁迅如此,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徐志摩都是如此。不仅如此,中国人在世界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科学家,也都是读古书长大的,中国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几乎都是读古书长大的!

       希望热爱我们民族的广大汉族同胞,好好深入了解读经教育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要继承中国的文化而要读经,而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立足在世界上,为了重现祖先创造的辉煌,为了我们重新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再出现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乃至于科学家!

       我们要救我们的民族,从自己做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好好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让年轻的一代人学习中国古籍,知道中国历史,为我国发展做贡献。

感受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认识世界遗产的现实意义,让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真正“活起来”。

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珍贵的历史记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而且能增进民众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认同,对培养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以经济实力和文化兴盛为强力支撑,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建设与传播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成为影响更大、水平更高的一种软实力竞争,在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文明交流、提高国家影响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十年来,孔子思想、孔子学院等已经成为是中华文化影响世界文明的华夏标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正视、挖掘、以古鉴今、推陈出新,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的一项宏大的国家发展战略。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近年来,社会高速发展,物质空前丰裕,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转型时代的矛盾凸显,人们心灵困顿、社会道德滑坡。个性张扬、追求时尚的青年群体也往往误入泥沼:自私自利、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过于关注自我而缺乏集体主义,不懂感恩、都市荒凉感、情感饥渴症流行,对生活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等等,均不利于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年轻中国的精神塑造。事实上,儒学的理想人格理论和为人处事的生存智慧对于青年一代的人格涵养和精神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是我们在飞驰的高速路上不知不觉地遗失了这个宝贵遗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国民尤其是我们年轻人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提醒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学习借鉴并发扬光大。孔子和儒学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和重要影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和难题,仍能提供借鉴的智慧和有力的启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启发我们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理性处理人际矛盾和道德差异;还有“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人文精神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都是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实现“修、齐、治、平”的积极思想方法,我们要认真学习、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让古老的哲学思想和新时代的价值追求紧密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崇德向善,立身做人,建功立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贡献青春的力量。

不该。

青少年必读为的是帮助青少年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四书五经这类的书籍,里面所讲述的道理对青少年来说,太深了。他们完全不懂里面说的是什么,即使翻译成白话文。对青少年而言,四书五经还比不上一本漫画有价值。

国学没落,魑魅横行,我之大中华,其真务观之言哉?(陆游:楚虽三户可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倾向,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文化遗产传承的理想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及重建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崇高追求,而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尚处于定型期,在这个阶段然他们走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将会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倾向,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重要意义:

1、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才能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力量。 

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构成要素,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互补共生,才最终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长葆活力。

3、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4、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可扭转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参考资料: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